电子期刊第123期

毕业后还能继续使用原来的邮箱吗?

  答:在客户服务工作我们发现,很多已从中科院毕业的学生不知道自己使用的邮箱能否继续使用。

  由于各单位的邮箱由本单位的网管负责管理,如果您不确定毕业后能否继续使用中科院的邮箱,请与所在单位或学校的网管老师联系解决。


传统企业如何拥抱互联网
 
  互联网的冲击从金融、制造、连锁型企业等向所有的行业蔓延。“积极进行互联网变革是找死,等着互联网冲击来是等死”,如何才能不死?传统企业需要回答此问题,传统企业的信息化部门更需要回答此问题,因为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冲击最先体现在这个部门,苏宁云商云技术开发中心总监金龙说,完成互联网转型难度并不亚于创业本身。前不久由浪潮集团主办、广东省网商协会协办的2014年互联网应用技术峰会(IATS)2014在广州举行。网易、搜狐、奇虎等互联网企业的技术负责人;互联网转型较为成功的传统企业,如苏宁、平安、酷派等,共同探讨传统企业信息化部门向互联网转型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之道。

科研信息化技术与应用

中科院信息化工作动态

中科院国际会议服务平台


Anti-Virus
  · 瑞星一周播报(2014.9.15—2014.9.21)
  · 研究发现安全修补漏洞速度远远慢于黑客利用速度
  · 俄罗斯黑客公布500万Gmail用户名和密码
  · 12306网站被曝找回密码机制存严重隐患
  · 网信办等部门将联合启动“整治网络弹窗”行动
 

瑞星一周播报(2014.9.15—2014.9.21)
   
 

关注的钓鱼网站

  (注意:以下网址都带有病毒或木马,请不要点击)

  假冒中国好声音类钓鱼网站:http://syxtwg.cc/;

  假冒爸爸去哪儿类钓鱼网站:http://htznbb.com/;

  假冒医药类钓鱼网站:http://www.gdzqsz.com/sh/等

  这些网站利用社会工程学原理骗取网民的网银账号及个人隐私信息,应予以警惕。

“Trojan.Win32.Generic.16B45D4B(木马病毒)” 警惕程度 ★★

  病毒运行后,检测局域网运行状况,收集用户隐私信息,发送至黑客指定网址。同时,病毒还将下载其他恶意程序。用户电脑一旦中毒,将面临隐私信息泄露,网银账密被盗等风险。

防范方法

  1、使用全功能安全软件,有效阻挡通过网页挂马方式传播的病毒;

  2、安装上网安全助手自动修复漏洞。

 

  研究发现安全修补漏洞速度远远慢于黑客利用速度
   
 

  数据安全公司Heimdal Security经过对数个软件漏洞的分析得出结论,尽管软件安全漏洞与缺陷已经被发现,但是企业对修补各种漏洞的反应过慢,为黑客利用这些漏洞进行攻击留下了很多空间与时间。因此用户数据大部分都处于极大的风险之中,Heimdal发现60%至90%的黑客攻击都得益于此现状。

  同时该安全司指出,目前网络中漏洞被利用的最多的包括四个软件环境:甲骨文公司的Java运行时环境,Adobe公司的Acrobat Reader及Flash Player,还有苹果公司的QuickTime。其中Java运行时环境在2012年被爆出48项漏洞与缺陷,2013年这一数字剧增至180,2014年至今已经有90项漏洞。根据CVE Details数据,四大产品的CVSS(计算机漏洞严重性系统)指数,Java运行时系统为7.8,而Adobe两款产品均达到了9.2(10分为最严重)。

  这些漏洞均被快速而广泛地修补了吗?据Heimdal安全公司的CEO Morten Kjaersgaard称,事实并非如此。“这些主要产品的漏洞危害性十分严重,但是并没有得到及时的修复,我们的数据显示举例来说,Apple Quicktime的漏洞修复补丁发布后,至少需要12月全网主要企业才会全面应用修补”。

  这些产品在企业及个人用户系统上的装机率非常高,而应用修复补丁的过程如此之慢,这不免引起人们对互联网数据安全的再一次担忧。

 

俄罗斯黑客公布500万Gmail用户名和密码
   
 

  俄罗斯黑客刚刚在网上公布了将近500万个Gmail邮箱及其相应的密码,但好在其中很多都是旧密码,不会对用户产生影响。

  俄罗斯科技博客Habrahabr认为,泄密的Gmail邮箱及密码很有可能是通过钓鱼欺诈获得的,也有一些是因为密码较弱,或者存在其他常见问题,而并非源自谷歌服务器被入侵。本周早些时候,Yandex和Mail.ru两家俄罗斯互联网公司的电子邮箱及其密码也遭到泄露。

  用户可以通过一个名为“Is my email leaked?”的网站查询自己的Gmail、Yandex或Mail.ru账户是否被窃。该网站本身是安全的,如果用户仍有顾虑,还可以通过星号隐去部分信息,从而进行模糊查询。

  9月10日当天,澳大利亚研究人员特洛伊·亨特(Troy Hunt)称,他很快就将把这些邮箱增加到他自己的 haveibeenpwned.com网站上。该网站汇总了大量密码遭窃的账户。

  由于Gmail拥有超过5亿用户,因此即使按照500万的数字计算,受影响的用户也不超过1%。退一步讲,即便你在这500万受影响的用户之中,也不必太过担心。名单上所列的很多密码已经过期,因为有些数据可以追溯到3年以前。但安全人员还是建议用户更改密码,并启用两步验证模式,以加强账户安全性。

 

12306网站被曝找回密码机制存严重隐患
   
 

  十一国庆假期即将来临,近日起又开始迎来了今年第一个网络订票高峰,12306网站再次成为民众瞩目焦点。有安全机构曝出,12306网站的账号密码找回机制存在较严重的安全隐患,易被他人盗号,12306网站中记录的大量个人及常用联系人的身份证号、手机号码等敏感信息,均存在泄露的风险。

  安全机构近日进行了一次安全实验,安全工程师利用一部改造过固件可实现后台监听的路由器,创建一个假冒运营商提供的免费钓鱼WiFi热点“CMCC”。在人流量大的公共场所,很快就有数十人的移动设备自动连接上此钓鱼WiFi,而此时他们的上网信息均可被监听,包括电子邮箱的账户名和密码均可以明文获取!

  实验发现,用获取到的邮箱账号和密码登录,可直接进入邮箱,随意浏览邮件内容和文档。国内几乎所有邮箱服务全部沦陷!而邮箱往往绑定了社交、网购等许多重要的网络服务,攻击者破解邮箱之后,还可以进一步威胁网民其他的信息和资产安全。

  在实验中,某网民的新浪邮箱就注册了12306网站,工程师通过邮箱顺利找回了账户密码并成功登录。12306网站中记录的用户真实的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码,以及大量的常用联系人的真实信息,均遭到了泄露。别有用心的攻击者利用这些身份信息、亲属关系,还可以破解更多帐号和服务,引发链式效应,甚至进行电信诈骗!

  其实,不仅12306网站,许多其他网络服务都具有通过注册邮箱找回密码的机制。在上述实验中,工程师利用这个方法还成功登录了网民的亚马逊账户,可以查看他的所有购物历史记录和收货地址。但是,一些超级敏感和重要的网络服务,比如支付宝,就采用了双重或者多重验证的更加安全的机制,找回密码不仅需要注册邮箱,还需要手机短信验证码等信息。

  鉴于12306网站用户量巨大,还记录着个人及亲属的大量真实且敏感的信息,安全专家认为其现有的安全机制还存在提升的空间,提供了三点建议:

  第一,找回密码需要手机验证码等其他辅助验证机制;

  第二,身份证号、手机号等信息部分展示,中间变成“*”,只显示前后4位;

  第三,登录时进行数字证书验证,登录地点异常时,需要手机短信验证。

  安全专家还建议普通网民,尽量不要使用来历不明的公共WiFi,更不要在连接公共WiFi的时候使用电子邮箱、网购、网银等关键的网络服务;家中的路由器后台和WiFi连接密码也应设置得复杂一些,减少被恶意攻击和劫持的可能性;建议使用路由管理大师等工具免除被蹭网的风险。

 

网信办等部门将联合启动“整治网络弹窗”行动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工商总局召开“整治网络弹窗”专题座谈会,专项研究治理网络弹窗乱象,决定于近期启动“整治网络弹窗”专项行动,进一步加大对网络弹窗的整治力度,严肃查处传播淫秽色情信息、木马病毒、诈骗信息等非法弹窗行为。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有关负责人介绍,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网络弹窗已基本涵盖网站、网页游戏及播放器在内的绝大部分互联网产品,成为网上信息传播和广告推广的重要方式。与此同时,网络弹窗广告泛滥,利用网络弹窗传播有害信息的现象也非常普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网民常用软件中,有弹窗广告行为的软件达1221个,其中每天弹出广告数量超过1000次的软件近500个。

  尽管有关部门此前对网络弹窗也进行过多次治理,但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国家互联网信息办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次专项行动重点要督促网站落实主体责任,既包括对网络弹窗的内容把关也包括行为规范。在内容把关方面,严禁传播淫秽色情低俗信息、虚假诈骗信息、木马病毒恶意插件以及违规发布的新闻信息等。

  行为规范方面包括:显示软件名称,软件弹窗广告必须在其标题栏区域显示该软件名称;禁止自行打开。禁止弹窗软件在用户无操作的情况下,自动打开广告页面;确保一键关停。具有网络弹窗功能的软件,必须在醒目位置设置关闭按钮和通道;控制数量和位置。网络弹窗不得过多过滥,影响网民上网体验,网站要对弹窗数量和位置等进行控制。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有关负责人表示,非法网络弹窗威胁网络信息安全,污染行业环境,危害网民的上网体验,希望广大网民积极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www.12377.cn)举报,提供线索。

 

 
7*24专线:010-58812000   技术支持邮箱:support@cstnet.cn   垃圾邮件投诉邮箱:abuse@cstnet.cn
    © 1994-2014 版权所有:中国科技网网络中心     意见反馈: support@cst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