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期刊第八十六期

院邮件系统邮箱的容量是多少?

  答:院邮件系统邮箱的基本容量是3GB。此外,还提供了2GB的网络硬盘及2GB 的“文件中转站”。

  院邮件系统单封邮件的附件容量为50MB,为满足用户发送大附件的需要,在院邮件系统的webmail中,还提供了发送“超大附件”的功能,超大附件的容量为1GB。


更多问题

虚拟主机已过往 云主机正来袭
 
  “人云亦云”的云计算狂热异常。相关数据统计,2010年云服务市场的销售额增长到了680.3亿美元,与2009年586亿美元的销售额相比,增长了16.6%。另据预测,到2014年,全球云服务的销售额将实现爆炸式增长,将超过千亿美元。

  云计算的发展,带动了一些云计算服务应用也开始起步,而其中云主机的出现成为了一种最先涌现的应用之一。与传统的虚拟主机相比,云主机显示出了更强的特性。

科研信息化技术与应用

中科院信息化工作动态

中科院国际会议服务平台


  中心动态
  · 网络中心举行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研讨会
  · 2011年理论与高性能计算化学国际会议在西安举行
  · 第三届中美科研信息化研讨会在西安开幕
  · 第九届两岸三院信息技术与应用交流研讨会在长春召开
  · 2011年基础科学数据共享网中期检查暨交流研讨会顺利召开
 

网络中心举行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研讨会
   
 

  8月18日-20日,网络中心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研讨会在南戴河举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助理、院招办主任高随祥;网络中心主任黄向阳;党委书记陈浩;所长助理、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博士生导师迟学斌;学术委员会主席、博士生导师阎保平;以及来自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所、沈阳金属所、遥感所、基因组所、力学所等联合培养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合作单位导师代表共计20余人参加研讨会。研讨会分别由陈浩书记、迟学斌主席主持。

  黄向阳主任在欢迎辞中对开展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意义进行了充分肯定,衷心感谢兄弟院所领导、参与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导师、网络中心参与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导师们,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辛勤的工作和积极探索。希望通过此次研讨活动,与会导师能对三年来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积累的经验进行很好的总结,对于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研讨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他预祝研讨会圆满成功、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

  高随祥主任对于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工作一直给予密切的关注和支持,应邀为本次会议做了题为《促进学科交叉,培育复合型创新人才》专题报告。报告从英、美、法、日等发达国家交叉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战略规划、实施,相关鼓励奖励政策,收到的成效等国际视角进行介绍;报告着重介绍了以北大、清华、人大、中科大、复旦等高校为代表的我国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情况;重点分析了中国科学院作为学科门类相对比较齐全的科研机构,开展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优势和便利条件,特别是网络中心作为我院支撑服务单位,与院内各所都有着密切的合作与联系,开展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工作已经走在了全院的前列,希望网络中心积极总结积累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经验,为我院培养出高水平的交叉学科复合型人才。

  遥感所交叉学科合作导师郭杉、基因组所交叉学科合作导师代表肖景发分别从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对研发工作促进的实践体会、科学研究对计算机技术的迫切需求等方面作了专题发言,对合作开展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工作有利于科研实践和创新予以充分的肯定。

  网络中心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博士生导师阎保平研究员结合青海湖科研项目对研究生的锻炼和科研实践活动的促进,和与会人员分享了她在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的收获、经验和体会。

  参会人员还就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修订、招生方式、培养管理模式、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指标来源、论文选题等问题进行了有效的讨论。

 

2011年理论与高性能计算化学国际会议在西安举行
   
 

  2011年8月11-14日,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超级计算中心(SCCAS)“计算化学虚拟实验室” (VLCC)主办、西北大学协办的“2011理论与计算化学国际研讨会”(ICT-HPCC11),于陕西省西安市成功召开,来自美国Emory大学、日本京都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香港大学、台湾交通大学、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三十多家国内外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近90名计算化学科学家、学者和科研人员出席了会议。

  开幕式由来自美国Emory大学的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Joel M. Bowman教授主持,他首先向与会人员介绍了会议主题、主要内容以及特邀嘉宾。中科院超算中心主任迟学斌研究员对大会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西北大学副校长高岭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代表协办方对来宾表示了热烈的欢迎。计算化学虚拟实验室执行负责人金钟副研究员向广大与会人员详细回顾和介绍了VLCC的建立、历史沿革、项目研发、成果并对今后发展进行了展望。

  千人计划入选者、华东师范大学张增辉教授主持了首个时段的学术报告,来自德国海德堡大学的Hans-Dieter Meyer教授做了题为Multiconfiguration time-dependent Hartree(MCTDH)and multi-layer MCTDH (ML-MCTDH)approaches to quantum molecular dynamics 的学术报告,他的报告介绍了多组态时间相关Hartree方法的最新进展,并特别介绍了高性能计算在计算化学领域中的应用前景。应邀参加会议的著名代表还包括美国科学院院士William H. Miller、美国科学院院士George Schatz教授、国际量子化学科学院院士—日本的Keiji Morokuma教授、千人计划入选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严以京教授、计算化学虚拟实验室主任—大连化物所的韩克利研究员等。

  此次会议是计算化学虚拟试验室举办的第五次国际学术会议,轻松、活跃和浓郁的学术气氛将为中外计算化学科学家搭建新型、高效的交流平台。同时提升了中国科学院超算中心计算化学虚拟实验室的影响力和学术水平,提供了更多的合作契机。本次会议得到国家科技部863计划、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以及英特尔公司的大力支持,对促进国内外高性能计算化学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使中国科学院超算中心计算化学虚拟实验室的发展展开了新的篇章。



  第三届中美科研信息化研讨会在西安开幕
 

 

 

  2011年8月15日,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和美国国家超级计算应用中心共同主办,由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承办的“第三届中美科研信息化研讨会ACCESS11——可视化与可视化分析”在西安开幕,会期三天。会议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主任黄向阳研究员和美国国家超级计算应用中心执行主任Danny Powell先生共同主持。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谭铁牛和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校长Robert Easter以远程视频会议的方式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学部副主任张兆田、美国科学基金会主管国际合作的官员William Chang和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党组书记周杰等出席了会议。

  本次会议以“可视化与可视化分析”为主题,吸引了来自中美两国该领域内作出了突出贡献的60余名专家学者。会议期间,将通过一系列的主题报告和专题研讨,就可视化技术、应用以及科学可视化等共同感兴趣的议题进行深入的交流,并通过现场演示,展示当前中美两国在领域内的最新进展和成果。通过演示,与会者可以直观地看到并感觉到龙卷风是如何形成的;宇宙如何从混沌之初演变成充满恒星、星系、星系团、空洞以及各种纤维结构的观测宇宙,可以在这个深邃的宇宙中做一次跨时空旅行;细胞膜的结构是什么样的,伸出你的手指似乎就可以触摸到它的表面。

  所有这些,都是科学家通过各种手段获取海量数据,并进行大量的分析模拟,在可视化和可视化分析技术的支持下,直观地呈现出来的结果。如:宇宙起源模拟是中国科学院的一个跨学科中青年科学家团队在百万亿次超级计算机“联想深腾7000”上完成的一个超大规模宇宙模拟实验的结果。该项数值实验借助近300亿个虚拟粒子,再现了边长为45亿光年的立方体积中物质分布的演变过程,已经是迄今为止同等尺度上规模最大、精度最高的宇宙数值实验。基于时空相互作用数据可视分析服务平台,从300多个社会经济地理因素中提取30多个影响中国人口迁徙的因素,并据此建立中国人口迁移的模型,通过直观的、交互式可视化的方式分析中国人口迁移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国家社会老龄化对策、社会保障救助分配、经济社会布局、教育资源配置等提供决策支持。

  可视化的技术和方法能以最高效的方式将数据所蕴含的特征直观地展现出来,帮助研究人员理解海量数据以及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并可以通过交互式的可视化界面进行分析推理,发现新的规律和知识。集成的可视化分析环境和完全交互式的可视化系统能够帮助研究人员直观、形象地管理、分析和处理海量数据,提高研究人员解释和分析海量数据的能力,提供新的知识发现的途径。除了在科学研究、教育与科普等领域中得到应用外,可视化技术在工业、医学等领域也得到广泛应用,如模拟汽车碰撞过程,飞机设计与仿真模拟,虚拟医疗与虚拟手术等。

  中美科研信息化研讨会(The American-Chinese Cyberinfrastructure and E-Science workshop)是中美双边分享科研信息化领域最新学术思想、尖端信息技术和多学科交叉应用的系列研讨会,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和美国国家超级计算应用中心于2009年共同发起。目前,ACCESS系列会议在2009年和2010年已经成功举办了两届,分别以“高性能计算与应用”和“数据密集型计算与科学”为主题。ACCESS促进了中美两国在科研信息化领域的国际合作,共同探讨通过发展信息化和计算科学技术促进全球科研信息化建设水平的快速提高,促进科技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

 

第九届两岸三院信息技术与应用交流研讨会在长春召开
   
 

  8月22日,第九届两岸三院信息技术与应用交流研讨会在吉林长春隆重召开。会议由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社科院计算机网络中心和中研院计算中心共同主办,由社科院计算机网络中心承办本次会议。来自两岸三院信息技术相关领域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应邀出席大会,吉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荀凤栖莅临指导。中科院港澳台事务办公室主任张兴根、中科院信息化工作处处长陈明奇以及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戴博伟等中科院代表出席会议。

  开幕式由社科院网络中心主任张新鹰主持,吉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荀凤栖、社科院副院长李扬、中研院特聘研究员陈永发、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戴博伟分别向大会致辞。

  在随后的大会主题报告阶段,院信息化工作处处长陈明奇做了题为“中科院信息化服务与资源介绍”的报告,全面介绍了中科院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并对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积极展望。中研院资讯科学研究所主任王大为题为“推动以实证为基础的管理”的发言,强调实证方法对于提升管理效率的重要作用。社科院数据中心副主任何涛的“创新共享打造数字社科院”展示了信息化技术应用建设的强大魅力。

  按照会议日程,接下来的两天为学术交流讨论环节,来自两岸三院的百余名学者专家就信息技术与应用、科研环境信息化建设、GIS与应用、信息社会以及信息资源开发与信息管理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和广泛交流。

  本次大会的顺利召开,进一步促进了两岸三院信息技术相关领域的智慧碰撞,参会各方就信息技术合作、信息共享等方面广泛交换意见、深入沟通探讨,为继续深入推动两岸三院的信息技术领域学术交流与合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2011年基础科学数据共享网中期检查暨交流研讨会顺利召开
   
 

  8月10至14日,科技部“基础科学数据共享网——理化天文空间生物”项目2011年中期检查暨交流研讨会在云南丽江举行,来自18个子项目的院内外21家建设单位、4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戴博伟主持会议,科技部基础司副处长陈文君莅临指导。

  戴博伟副主任首先感谢院内外建设单位长期以来对项目建设的支持,欢迎各位代表出席交流会议。他回顾了基础科学数据共享网项目的发展历程,概括介绍了项目建设现状,重点强调随着科技部专项支持,中科院基础科学数据共享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延续和提升。

  陈文君副处长充分肯定了基础科学数据共享网项目的工作成绩,认为基础科学数据共享网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为深入推动科学数据共享做出了表率。并对项目的下一步工作重点提出了三个建议,要求加强数据资源建设、抓好数据共享工作、重视数据共享服务的成果整理收集。

  会议期间,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承担的“标准规范及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子项目负责人、科学数据中心黎建辉汇报了项目工作进展和规范、软件工具部署应用情况。目前,网站服务规范、数据接口规范,以及建库软件工具、服务监控系统等完成了项目培训和节点部署,绝大部分数据库子项目基本完成相关部署要求。17个数据资源建设子项目的参会代表分别就各自工作情况进行了汇报,接受与会专家咨询建议,总结了项目进展和不足,明确了下一步工作目标与内容。

  在专题研讨环节,与会专家及代表就物理、化学、生物科学、地学、天文空间等学科领域的科学数据组织、管理与共享工作中的突出问题与资源整合中的重点与难点进行了广泛交流。会议建议应展开研究生物数据资源整合的相关规范,研发相应的软件支撑工具,进一步推动数据资源的整合共享。

  基础科学数据共享网项目由中科院网络中心牵头承担标准规范和服务平台建设,由中科院、大学、研究院等28单位共同承担建设13个主题库和4个专题库。服务监控系统显示,项目自启动以来,已形成共享数据量超过15TB,访问量超过700万人次,取得了积极的数据应用效果,为全面完成项目任务打下了扎实基础。

 

 
7*24专线:010-58812000   技术支持邮箱:support@cstnet.cn   垃圾邮件投诉邮箱:abuse@cstnet.cn
    © 1994-2011 版权所有:中国科技网网络中心     意见反馈: support@cst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