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期刊第八十三期

如果我收到了《院邮件系统提醒您修改邮箱弱口令》的通知,应如何处理?

  答:为加强对弱口令邮箱的管理,防止邮箱被垃圾邮件发送者利用,院邮件系统向相关邮箱发送了《院邮件系统提醒您修改邮箱弱口令》的通知。如果您收到了此通知邮件,请将邮箱密码修改为字母与数字组合的无规律的形式。密码修改完成后,请登录http://mail.
cstnet.cn,进入webmail邮箱,给support@cstnet.cn 回复邮件,说明已修改了邮箱的弱口令,我们会有专人负责处理,为您开通相关邮箱的smtp发送邮件功能。


虚拟架构下云计算与云存储
 
  机房内所有实体主机所提供的运算能力,将以虚拟机为单元,构成可以分配调度的运算资源;而原本服务器与客户端作业环境之间庞杂的实体网络架构,变成机房内实体主机间单纯的高速网络架构与动态配置给虚拟机使用的虚拟网络。在新架构下,客户端只需保留输入与输出装置,透过远程桌面连结,进入在虚拟机上运行的作业环境,使用既有的信息服务。由于信息服务与用户已经分离,云架构已经形成。

  云架构并非新创,网站服务器与浏览器,也属于这种架构。然而以浏览器为基础的客户端装置,像是网络计算机(NetBook),并没有成功。直到这几年,智能型手机与平板计算机的爆炸性成长,Apple的iPhone系列狂销,Android手机成为主流,平板计算机更撼动了笔记本电脑市场,才证实这个架构的巨大威力。

科研信息化技术与应用

中科院信息化工作动态

中科院国际会议服务平台


Anti-Virus
  · 瑞星一周播报(2011.05.30—2011.06.05)
  · 美媒称中国网络安全堪忧 官网数据库频遭黑客袭击
  · 安全专家称犯罪分子或利用拉登之死传播病毒
  · 购物类钓鱼网站涨幅超三倍 谨防特价为饵的木马病毒
  · 网银注册用户超3亿 手机银行成钓鱼网站新目标
 

瑞星一周播报(2011.05.30—2011.06.05)
   
 

关注的被挂马网站

  “衢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四川旅游政务网”、“大连海事大学轮机工程学院”等网站的部分页面曾被黑客挂马,黑客利用微软IE最新漏洞和服务器不安全设置进行入侵。

“Trojan.Win32.Fednu.bzx(木马病毒)”????? 警惕程度 ★★★★

  该病毒是一个经过修改的病毒下载器,病毒运行后将自身改名为系统进程Explorer.exe,通过在系统中开启虚拟桌面的方式,达到隐藏自身的目的。

  随后,病毒会访问黑客指定的地址http://vip.liangzhuo.com/****下载一个软件列表,之后开始下载大量第三方应用软件到用户电脑中。

防范方法

  1、使用全功能安全软件,有效阻挡通过网页挂马方式传播的病毒;

  2、安装上网安全助手自动修复漏洞。

 

  美媒称中国网络安全堪忧 官网数据库频遭黑客袭击
   
 

  环球网记者王欣报道,近期以来,互联网安全成为了世界各国热捧的话题。有美国媒体于4月26日发表报道称,尽管此前中国经常被西方疑为“黑客攻击”的发源地,但中国自身的互联网安全状况其实不容乐观。有美籍网络安全专家指出,中国政府的网站频繁遭到攻击,其中的用户资料经常成为黑客窃取的对象。

  据美国《华盛顿时报》4月26日报道,在华工作的美籍安全研究员迪尔顿指出,中国负责招聘外籍工作人员的部门中国国家外国专家局(SAFEA)网站在去年饱受侵袭,有超过1.1万人的身份信息、电话及护照号码甚至是心理测试的结果均遭到窃取,其中包括了数以千计的美国用户。此外,有多家中国研究机构的网站安全措施也较为薄弱,黑客有可能利用这些网站监听中国政府部门甚至是军方的机密。

  “我发现这些安全漏洞、试图入侵网站并下载整个数据库,只用了20分钟。”迪尔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网络安全存在的漏洞简直多到令人难以置信。”他还表示,自己并不是第一个进入该数据库的人,因为有证据显示,这些用户信息已经被外人窃取过。

  《华盛顿时报》指出,该报在发布本文的同时,已向中国计算机安全官员发送邮件求证迪尔顿所发现的网络安全隐患,并得到了肯定的答复。报道还称,该名官员表示已经注意到这些漏洞,并已着手进行修复。

 

安全专家称犯罪分子或利用拉登之死传播病毒
   
 

  近日,电脑安全专家警告称,网络犯罪分子可能会利用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Osama bin Laden)之死散播病毒。

  电脑安全公司Sophos的保罗·杜克林(Paul Ducklin)说:“在电子邮件或社交网站中看到有关这一重大新闻事件报道的链接时,一定要多加小心。虽然许多链接是完全合法的链接,但也有几乎肯定是骗人的链接,故意发布出来诱骗用户登陆恶意网站。”

  安全咨询网站SecurityWeek的迈克·列侬(Mike Lennon)说,网络犯罪分子“通常利用吸引眼球的标题诱使用户点击上面的链接,引导他们登陆受病毒感染的网页。Facebook上已开始有这种链接传播,类似于日本大地震后发生的情况。用户应该留意含有与本·拉登之死有关的照片、视频和其他信息链接的垃圾邮件。”

  列侬说:“用户还要谨防Twitter消息和Facebook帖子,因为网络犯罪分子会想尽一切办法,吸引对其没有戒备的流量以传播恶意软件。”网络犯罪分子经常利用一些广受关注的新闻事件引诱毫无戒心的用户上钩。

 

购物类钓鱼网站涨幅超三倍 谨防特价为饵的木马病毒
   
 

  360安全中心发布假期安全预警指出,近期伪装“旅游攻略”、“香港3日游计划”等Word文档的木马数量急剧攀升;同时,不少假机票网站也打出“黄金旅游航线超低折扣”的名义骗钱,提醒广大网友注意保护财产安全。

  尽管钓鱼网站被反反复复地提起,但“钓鱼”方式却不断升级,消费者防不胜防便落入圈套,这种现象在节假日更为严重。五一节、母亲节期间,钓鱼网站卷土重来,购物类尤为活跃,不仅影响在线金融服务与电子商务的发展,而且对公众利益造成威胁。遏制网购钓鱼网站肆行,为消费者建立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消费环境,已显得尤为迫切。

  网购“钓鱼”网站成重灾区

  五一节、母亲节期间,钓鱼网站卷土重来,网购市场成为重灾区。据360安全中心监测,五一期间购物类钓鱼网站数量猛增2031家,相比平时涨幅在3倍以上。据中国反钓鱼网站联盟发布的信息,截至2011年3月底,已认定处理了43842个“钓鱼网站”,大多集中在网购、电子商务等领域。

  不少人会留意到,节日前后我们的QQ聊天消息和邮件中突然会出现大量的“特价优惠购物”网址链接,甚至附上商家的寥寥数语。其实,在这中间就会有不少假冒知名购物网站的钓鱼网站,引诱消费者上当。

  那么,为何钓鱼网站愈演愈烈?网购市场缘何成为重灾区?

  一方面,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网购早已不是时尚达人的特权,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这种足不出户购物的方式来解决生活所需。并且,不少企业也争相加入网购行列。可以说,网购市场正加速爆发,潜力无限。诈骗分子自然不会错失这块新兴领域,加上市场监管、法规等不完善,也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另一方面,网购“钓鱼”的背后有一条交易挟持木马借网购敛财的产业链已开始显现。有最新报告显示,超过1亿用户曾遭遇过网络购物的陷阱,直接经济损失将突破150亿元。

  钓鱼事件之所以愈加猖獗,制作钓鱼网站成本低廉也是原因所在。总之,网购“钓鱼”正不断升级,让包括消费者在内的各方防不胜防,网购环境亟待整治。

  “特价”成网购“钓鱼”诱饵

  安全专家石晓虹指出,购物类钓鱼网站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以超低价格设置消费陷阱,数码产品、手机充值卡、机票等热门商品经常被用作诱饵;第二种则是假冒知名购物网站的页面,套取受骗网友的帐号和密码。

  事实上,打上特价旗号的钓鱼网站成为最大隐患。超低折扣、中奖等诱惑是许多不法分子惯用的招数,且很容易就让消费者落入圈套,并甘愿为之买单。安全专家王占涛表示,网络钓鱼者屡试不爽的杀手锏其实就是低价。特别是团购活动铺天盖地而来以及“秒杀风”四起,都是网购过程中的不定时炸弹。

  近年来,“钓鱼”诈骗方式不断升级,更让消费者防范难上加难。据悉,传统的“钓鱼”方式是指网民在网购过程中,当进行到第三方支付平台要付款之时,链接到了诈骗分子制作的虚假页面,该页面在页面形式、扣款金额等方面做得与原网购网站非常相似,而通过这个虚假页面进行支付的金额则自动进入了诈骗分子的账户。而近期出现了较严重的木马型“钓鱼”方式。这是一种更隐蔽更可怕的方式,业内人士说,当电脑中了这种木马病毒,在网购交易中的支付平台到银行扣款的环节当中,木马程序会自动在后台生成另一笔交易,新的交易指向了一个新的账户,银行的扣款自动到了诈骗分子的账户,而网民毫无察觉。

  一边是利用消费者贪图便宜心理,大打特价牌作为诱饵,一边是诈骗方式不断升级,钓鱼网站存在的风险越来越大,对整个网购市场、金融服务以及消费者信心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加强自我防范是第一步

  在网购过程中,每个环节都存在风险的可能性。网民对知名网站心里不设防以及企业对钓鱼网站事先防御机制和事后处理机制的缺失,正好让诈骗分子钻了空子,最终使网民成为不法分子的“鱼肉”。但不能因网购市场存在“蛀虫”就因噎废食。其实,防范、打击钓鱼网站,并非没有良策,仍有出路可循。

  首先,作为网络购物主体,消费者防范网购钓鱼的关键还是要提高自己的网络安全意识,在网购过程中注意甄别网站的真假,支付交易注意规范操作,尽量选择可靠的签名认证服务。此外,消费者还需抵制特价商品及折扣活动的诱惑,杜绝诈骗分子趁虚而入。

  其次,防范钓鱼网站的机制不可或缺。专家建议,为有效防范“钓鱼”事件,大型的购物网站、第三方支付公司、网游公司等应建立完善的防范钓鱼网站的机制,堵塞高科技犯罪漏洞,保障网络用户资金安全。

  再次,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也有待进一步完善,反钓鱼网站协调机制和综合治理体系的建设还需进一步推进。公安等政府管理部门要切实加强网络安全监管,加大打击力度,为网络用户提供一个安全的交易环境。

  遏制网购钓鱼网站横行,就必须各方使劲,多管齐下,改善和创新网购市场,为人们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消费环境。

 

网银注册用户超3亿 手机银行成钓鱼网站新目标
   
 

  网银,正成为人们青睐和不可或缺的重要生活角色。无论是在家里、办公室还是旅途中,都能通过网银享受到24小时便捷的金融服务。截至2011年3月底,网银注册用户数达到3.3亿,环比增长7.7%,同比增长48.7% 但与此同时,网银的安全性与便捷性相生相伴,在其便捷性深入人心的同时,安全性也成为人们选择网银的重要标准。如何跨过这道安全关?在目前看来,单靠一方的力量很难完成,银行及产业链、用户、监管机构等各方齐发力,才是攻破网银安全这道门的关键。

  网银交易额同比增长超八成

  我国网上银行发展已有十余年历程,如今从购物、消费到投资,网银已经扎根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很直观的体现就是:网银交易额以及客户数量都在不断地攀升。根据EnfoDesk易观智库数据报告显示,2011年第1季度中国网上银行市场交易额达到191.37万亿,环比增长10.2%,同比增长82.4%,而注册用户数则超过3亿。可见,作为银行业金融创新的重要领域,网银发展前景可期。

  3G时代,手机尤其是智能手机把生活、工作随身携带正成为不少年轻达人的主流趋势。移动支付商机日益凸显并扩散到金融领域,由此手机网银应运而生并正在进入成长期。

  眼下,各大银行推出的手机银行业务,除覆盖网银常用的功能,比如查询、转账、理财、缴费等业务外,新功能服务也成为银行业的竞逐焦点。在各大银行不断提高竞争力和创新力的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网民人数的不断增长,相信网银、手机网银的未来都必将会更上一层。

  网银成钓鱼诈骗重灾区

  事物都有两面性。网银便捷性深入人心的同时,与之相生相伴的安全性也注定会让网银成为很多人的心头之痛。早在几年前,网银安全的话题就引起社会的关注。2006年,大规模的“使用某行网银系统资金被盗”事件,就曾被不少媒体广泛报道,将网银的安全问题被推上风口浪尖。

  如今,网银安全再次重提,而且愈演愈烈。来自钓鱼网站的侵害成为网银用户的头号威胁,而几乎所有银行的网银都可能成为不法分子钓鱼的目标。

  有调查报告显示,2010年新增钓鱼网站175万个,同比上年增长1186%。而欺骗人数最多的十个钓鱼网站,作案目标直接指向网银用户。

  据悉,网银目前遇上的钓鱼欺诈主要方式是仿照银行门户网站或者是购物网站银行页面,制作假冒的钓鱼网站,并假冒银行身份向广大用户群发短信,以网络银行的系统升级,动态口令牌过期等理由诱骗用户登录钓鱼网站,获取客户填写的用户名、密码、动态口令以及短信认证码等安全信息。在钓鱼网站行骗的过程中,再加上客户端存风险、监管也有漏洞、安全防范措施失效,即便用户再小心设防,也很难逃出诈骗分子的陷阱。

  应该特别指出,钓鱼网站的黑手已开始伸向新生的手机银行业务。有关人士表示,相关诈骗分子最重要的行骗手段就是诱导消费者开通手机银行业务并骗取密码,随即通过手机修改密码进而转走钱财。

  如何让网银“天下无贼”

  又是钓鱼、又是监管漏洞,加上时不时诈骗分子突袭的短信,网银、手机网银交易如何继续?用户利益何时不再成为盘中餐?网银安全问题再次被聚焦。虽然防不胜防,但不可轻易因噎废食,要攻破安全这道门,多重措施需同时出击,多方合力下方能过关。

  首先,网银安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金融和消费,为防落入交易陷阱,用户网银交易时需要谨慎,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专家提醒公众,一是要保证密码等私密信息不对任何陌生人提供,无论对方怎么反复索要,这是底线;二是登录正确的银行网址。做到这两点,网银诈骗就可轻松防范。

  其次,毕竟用户不是安全专家,网银交易安全问题更多需要银行加大安保力度。因而,银行自身安全认证保障工作尤为重要。眼下各大银行的比拼中,安全这道关也成为焦点。浦发银行的网银不仅有数字证书、U盾等十重保障,且数字证书还通过了第三方认证机构认证。工行、交行等则推出网银问候语功能,用户可自行设置,每次打开网银,问候语便会显示在银行网站首页。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银行安保工作任重道远。这就需要各银行自身在技术、管理、服务、安全机制等方面不断创新,主动防范。

  再次,监管机构、公安机关等有关部门加强防范风险管理刻不容缓。单靠用户和银行的努力还不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机构出面强化各方协调,从立法、执法等给予网银交易安全保护,从而更好地打击网银诈骗黑色经济。

  总之,网银交易安全涉及多个环节,须在银行以及产业链各方、用户、监管机构、执法机关等参与下,才能有效改善发展环境。

 

 
7*24专线:010-58812000   技术支持邮箱:support@cstnet.cn   垃圾邮件投诉邮箱:abuse@cstnet.cn
    © 1994-2011 版权所有:中国科技网网络中心     意见反馈: support@cst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