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期刊第四十九期

在网站邮箱阅读邮件时,邮件都显示为乱码,该如何解决?
 
  答:如果您是登陆邮件系统网站,进入邮箱后接收邮件出现乱码,请您察看一下浏览器的编码方式。由于邮件系统在界面设计中采用了框架结构,请您在显示邮件正文的框架中,点击鼠标右键,将“编码方式”调整为“简体中文”,然后再接收邮件,察看邮件内容是否还是乱码。请不要仅修改浏览器的编码方式。

更多问题

十招应对邮件欺诈
 
  当前垃圾邮件和伴随而来的邮件欺诈问题愈演愈烈,此类安全风险的主要威胁在于用户处理邮件安全问题的经验不足,事实上针对此类威胁需要展开有针对性的防御手段加以防护。在此环境下,企业用户和个人需要了解这些几乎不可见,但具有杀伤力的威胁并做好防护工作。从实际的经验看,用户如果希望能够避免与垃圾邮件和其他网络威胁相关的风险,至少要做到十点。

一、采用身份盗窃保护。

二、不要使用主邮件地址。

三、使用临时或一次性信用卡。

四、不要打开垃圾邮件。

五、不要回应未知的可疑邮件。

六、不要点击垃圾邮件中的链接。

七、不要购买垃圾邮件中推销的产品。

八、不要相信你读到的每一件事情。

九、确保ISP或公司拥有垃圾邮件、病毒和间谍软件保护。


十、利用常识判断处理。


  中心动态
  · 中国科技网全力做好平安奥运网络运行保障工作
  · 2008计算化学与高性能计算应用学术研讨会圆满结束
  · 支持E-science的协同工作环境
  · CNNIC启动“中国域名全球升级行动”
  · 深入科研一线 面向e-science实际需求提供IT技术支持
  · 移动数据采集系统(MobileSDA)
 

  中国科技网全力做好平安奥运网络运行保障工作
   
 

  2008年7月15日上午,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中国科技网网络中心李俊主任主持召开了中国科技网网络中心部长会议。

  李主任根据7月14日中科院“平安奥运行动”指挥协调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副院长阴和俊来网络中心实地检查“平安奥运行动”工作时的指示要求,对中国科技网各部门在奥运期间的工作安排,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做出了重要部署。他强调要确保奥运期间网络安全。要求科技网全员进一步提高平安奥运工作重要性、紧迫性与艰巨性的认识,主动采取各项有效措施,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切实履行应尽责任和义务。

  同时,要求各部门确保奥运期间各个运行系统的安全可靠,加强运行监控人员力量。对重点单位、重点线路、重点设施等,做好安全巡检和排查。进一步完善突发和紧急事件的安全预案,并加强演练。要对科技网在网用户在奥运期间的重点项目和特殊服务实行重点保障,分级管理。加强网上信息安全监控,有效防止病毒感染。

  最后,李主任希望大家把平安奥运作为当前第一重要而紧迫的政治任务对待,在平安奥运的网络运行保障中,齐心协力,不负众望,圆满完成奥运期间的网络安全保障任务。

 

  2008计算化学与高性能计算应用学术研讨会圆满结束
   
 

  6月29日至7月3日,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计算化学虚拟试验室(VLCC)主办,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青岛大学协办的“2008计算化学与高性能计算应用学术研讨会”在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召开。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瑞士、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中国大陆、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近70名世界著名科学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开幕式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计算化学虚拟实验室主任、大会学术主席、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韩克利研究员主持,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超级计算中心副主任陆忠华研究员作开幕式报告。陆忠华研究员代表会议主办方向所有与会代表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回顾了计算化学虚拟试验室历次的重要活动和成绩,介绍了试验室目前软件的开发进展,对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会上,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何国钟院士主持首个时段的学术报告。其中,有来自日本的中村宏树教授作开场学术报告,参加会议的著名国外代表还有Paul Ayers,海外华人学者杨伟涛、张增辉、罗毅、张宏、湛昌国、莫亦荣、宋学煜、苏海斌、王浩斌、刘述斌,国内代表北京大学刘文剑教授、中科大杨金龙教授等。共有39位代表分别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现场回答了与会者的踊跃提问。会上,计算化学虚拟试验室首次公开发布了自主开发的计算化学工具软件GridMol,进行了现场演示。

  7月1日晚,会议组织了一次专门针对研究生投稿论文的比赛活动,选手通过张贴海报和现场讲解、互动交流。经专家评委现场投票,最终来自华中师范大学朱晓磊同学摘得桂冠,二等奖由来自清华大学的杨宇同学和来自大连化物所的赵广久同学获得,五名同学获得了三等奖。中科院网络中心超算中心迟学斌研究员、计算化学虚拟试验室副主任刘文剑教授、杨金龙教授为获奖研究生颁发了证书和奖金。迟学斌研究员代表颁奖嘉宾发表了讲话。

  此次会议是计算化学虚拟试验室继烟台、张家界会议之后召开的第三次学术会议,聚集了许多著名的计算化学界国内外科学家和学着进行学术交流,极大提升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计算化学虚拟实验室的影响力,也让更多的国内外计算化学科学家了解了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超级计算中心。与会代表普遍认为此次会议是一次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将对推动中国计算化学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本次会议得到国家863发展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对促进国内外计算化学界和超级计算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计算化学虚拟实验室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会议。

 

  支持E-science的协同工作环境
   
 

  支持e-Science的协同工作环境是专为科研团队提供的综合性的资源共享和协作平台,它通过协同工作环境核心工具集、资源与服务池插件等核心软件,组织和集成科研信息化环境中的硬件、软件、数据、信息各类资源和人员,构成一个高效易用的有机整体,支持和促进信息化时代的新型科研活动方式。

  协同工作环境套件(Duckling)是一个支持虚拟组织的协作工具套件,通过文档协同工具(DCT)、用户管理工具(UMT)和活动组织工具(AAT)来组织协同工作行为,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创新。

  1、文档协同工具支持面向虚拟组织的协作式写作、基于标签的文档搜索和以搜索为导向的文档管理,实现了易于管理的内容发布和便捷高效的文档共享功能。

  2、用户管理工具支持虚拟组织中人员关系的管理,具有开放性、安全性、统一性和权限分离的特点。

  3、活动组织工具支持更高效地参与或组织一些科研活动和项目工作。

  协同工作环境网站:http://vlab.escience.cn。

  服务热线: 010-58812345,电子邮箱:vlab@cnic.cn。

 

  CNNIC启动“中国域名全球升级行动”
   
 

  2008年7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正式启动“由中国走向世界——中国域名全球升级行动”,引导用户顺利实现向“.中国”时代的升级。来自相关主管部门的领导出席了本次行动发布会。本次中国域名全球升级行动是在“.中国”即将于09年正式进入全球互联网的背景下召开的。

  “中国域名全球升级行动”的主要内容是指:至“.中国”域名写入全球根域名系统之日,所有拥有“中文.CN”域名的注册用户,将自动获得对应的“中文.中国”域名,无需用户另行申请注册;在“.中国”域名写入全球根域名系统后,所有自动获得的“中文.中国”域名,将全部同步升级至“中国域名”全球根域名系统注册库,实现全球互联网的访问。

  例如北京大学注册“北京大学.cn”会自动获得“北京大学.中国”,在中国域名正式启用后,该域名将升级写入“中国域名”全球根域名系统注册库,成为“中国域名”全球首批注册用户。届时,网民在浏览器中输入“北京大学.中国”就像现在输入“北京大学.CN”或“pku.edu.cn”一样,均可直接访问北京大学网站。

  对于非英语国家,各国网民在上网时因为语言使用带来的不便,给互联网更广泛应用带来了明显的制约。而“中国域名”由于可以使用全中文来作为企业的网站名称,符合中国人的语言习惯,可满足全球华人弘扬品牌和快捷获取资讯的需求,帮助企业更好的参与互联网竞争。

  中国域名体系公告规定,“.中国”是在全球互联网上代表中国的中文顶级域名。根据最新召开的互联网名字与编号分配机构(ICANN)会议决议,在2009年“.中国”将写入全球根域名系统,从而可被全球互联网用户直接访问。此次中国域名全球升级行动,所有“中文.CN”的注册用户自动获得对应的“中文.中国”域名,在世界范围内尚属首次。

  目前,所有的主流浏览器都已支持“中文.CN”域名的直接解析,待“.中国”写入全球根域名系统后,中文国家代码顶级域“.中国”也同样可在浏览器中直接输入访问网站,这意味着,网民只要直接在浏览器地址栏中输入“长虹.中国”或“一汽.中国”就可到达对应企业网站。

 

  深入科研一线 面向e-science实际需求提供IT技术支持
   
 

  2008年6月25日到7月5日,中科院网络中心(科学数据中心)一行3人在青海省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协助青海湖管理局开展了2008年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巡湖调查工作。此次调查对青海湖周边植被覆盖情况、鸟类与其他动物分布、发育情况进行了全面、详尽的了解;并统计了青海湖周边主要植被分布状况,考察了青海湖“退耕还草还林”所取得的成效;同时掌握了青海湖鸟类活动规律的详细资料,并且对国家一级珍稀动物黑颈鹤、国家特级濒危动物普氏原羚的活动范围与生存状况有了更为详尽的了解。这为进一步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科学研究调查积累了大量珍贵的科学数据,为中科院青海湖联合科研基地的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一直以来,中科院网络中心阎保平研究员倡导IT技术人员要转变观念,不能在室内做e-Science,而需要走出去、深入科研一线,跟踪科研的全过程,从中发现科研人员在科研过程对IT技术的实际需求,这样才能做好e-Science。为了探索这个过程,中科院网络中心科学数据中心的研究生张海亭、唐明洁在周园春博士的带领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全身心地投入到环湖野外调查过程中。在整个调查过程中,他们和不同学科的科技人员积极探讨、完善调查方案;为了采集到第一手的资料,他们坚持在野外进行科研调查,为青海湖基础数据库和移动数据采集系统(MobileSDA)的完善掌握了第一手的需求。青海湖基础数据库由中科院网络中心于2007年联合院内多家研究所及青海湖管理局共同建立,现已成为支撑中科院青海湖联合科研基地及相关研究所开展科研活动的数据共享平台。这种将“技术与实践、实验室与野外”有机结合的创新工作实践,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协同分析问题、合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也是网络中心积极响应科学院把中国科学院研究生培养成为具有跨学科思考和服务社会意识的人才理念的一次有益探索与尝试。

  据悉,调查队员在圆满完成各项调查任务,并会同青海湖自然保护区相关科技人员讨论完成技术方案后,已与7月7日回到北京。根据青海湖e-Science示范应用项目的总体安排,在熟悉了青海湖生态环境并充分了解了相关学科的实际需要后,该项目组将会着力开发出一整套配合植物、动物、遥感等多学科需要的软件工具,从而为进一步开展科学调查、数据积累和应用提供技术服务与支持。

 

  移动数据采集系统(MobileSDA)
   
 

  移动数据采集系统(Mobile Scientific Data Acquistion system,简称为MobileSDA)是在个人手持数字设备(PDA)的平台上,自动集成数字图像、GPS、温度、湿度,以及监测、观察数据等信息,并通过无线通讯或USB接口实现与数据中心服务器的实时、批量数据采集入库的信息系统。

  一、背景

  野外台站和野外观测基地是开展野外观测、试验、研究和示范的科研平台,在科学发展和满足国家战略需求方面,都具有与实验室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野外台站和观测基地采用的野外数据采集方式主要有两种方式:

  手写记录。该方式的数据保存是通过室外手写记录,回到室内整理野外采集的数据,然后输入到数据库内或直接将结构化的笔记本中的数据输入到数据库的方式完成的,这种二次输入的方式十分耗时,又增加了出错的机会。

  基于笔记本电脑的电子平板。解决目前野外数据采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的比较理想的方案,既可以保证精度,又可以使作业员的负担降低到最低限度。但该作业方式目前受硬件性能的限制较大。主要问题是:

  (1)目前笔记本的长时间供电无法解决(目前一般为2—4h);

  (2)笔记本电脑对野外恶劣环境的适应问题;

  (3)装备基于笔记本电脑电子平板的成本问题。

  而随着移动计算技术和无线通讯技术的发展,移动设备越来越多的应用到了各个领域,在这些领域中,应用最广泛的就是利用移动设备在一些不适合PC机工作的环境下进行数据采集,然后再将数据同步至PC机或后台数据库进行数据的处理。

  为此我们提出并开发出了移动数据采集系统。

  二、目标

  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便捷的移动数据采集工具和手段,使得在野外直接采集各种观测数据(如文本、图片、语音等),可直接上传至数据服务器,然后使用VisualDB实现采集数据的发布、共享和查询。从而方便科研人员数据采集工作,减少数据采集工作中的人工干预和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该方案能够保证数据采集工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提高数据采集的工作质量。

  三、特点  

  1.部署了一部移动数据采集系统设备=田间记载本+笔+数码相机+摄像机(DV)

  2.数据录入方式的多样性。支持文本、语音、GPS定位、拍照、视频等多媒体信息采集,信息集成度高

  3.采集信息直接经过加工,进入数据库,信息采集和利用效率高,节省二次信息加工成本

  4.动态信息过滤归类,有效降低采集数据过程中的人为笔记失误或描述错误

  5.与可视化关系数据管理系统“VisualDB”配套使用的,二者无缝衔接,可以实现数据从采集到进入数据库系统并实现发布的完整过程

  6.操作简便,动态智能帮助,易学易用,毋须培训

  7.设备轻便,携带方便

  四、配置要求

  移动设备需要安装Windows Mobile5.0以上,具有GPS定位、摄像等功能,数据存储容量大

 

 
7*24专线:010-58812000 技术支持邮箱:support@cstnet.cn 垃圾邮件投诉邮箱:abuse@cstnet.cn
© 1994-2008 版权所有:中国科技网网络中心 意见反馈: support@cstnet.cn